苏联诞生前,无论封建落后国还是工业近现代国,均极为重视民族凝聚力在国家主体意识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苏联历代领导人认为,国家能以“阶级利益”作为核心,替代“民族凝聚力”在国家中的角色。
审视苏联70年历程,其追求的“理想国”概念显然未能成功实现。
即便曾模仿苏联模式的南斯拉夫,也因各民族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难逃分裂的命运。
与历经十多年战火而解体的南斯拉夫不同,1993年1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通过“天鹅绒分离”和平分成两国,期间未爆发大规模内战或民族冲突。
既然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未发展到武力冲突,为何还是选择了国家解体?
【一、始乱终弃的悲剧】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在外貌、语言及宗教上极为相似,然而,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这两个民族在本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捷克地处位置邻近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深受这些地区文明的影响。
希特勒决心吞并捷克苏台德地区,原因在于捷克广义上受日耳曼文化影响,他视此举为扩大日耳曼势力范围的重要一步。
斯洛伐克因邻近东欧,长期受匈牙利人(匈奴后裔)、蒙古人及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族)等外部力量的影响与干涉。
斯洛伐克人长期受外族侵扰,难以发展手工业与工业,能依靠农耕勉强维持生计,已是万幸之事,更不必提追求先进生产力了。
如同不愿与贫困亲戚交往的人,捷克人未曾考虑与斯洛伐克人共建国,直至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两国才首次联合在一起。
奥匈帝国非典型主权国家,它由两个帝国和12个民族构成,政体形态更接近于“西欧版苏联”。
奥匈帝国虽仅存续51载,却促使捷克与斯洛伐克深刻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关键性,这一历史经验对他们影响深远。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因战败而遭解体。
与匈牙利、奥地利相比实力较弱,捷克与斯洛伐克唯有携手,共同成立了较为稳固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为何称之为“相对稳定”?
原因明确,依据1918年《匹兹堡协议》,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需确保斯洛伐克享有高度自治权。
尽管欧洲国家如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拥有高度自治权很常见,但此类承诺也为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关系埋下了分裂的隐患,正如常欲脱离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所示。
二战期间,德国迅速占领工业强国捷克,并依据《匹兹堡协议》中的“高度自治权”条款,扶持了一个忠于轴心国的“伪斯洛伐克国”。
尽管希特勒征服欧洲的梦想化为泡影,斯大林却促成了捷克与斯洛伐克的重新统一。
1946年,苏联先扶持“捷共”,再联合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多个民主派别,共同组建了联合政府。
随后,“捷共”在经济与政治等多个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苏联模式”的改革,渐渐取得了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核心领导地位。
1948年,“捷共”借“二月事件”之力,成功清除民主派别,标志着典型的“苏系国家”在捷克正式形成。
【二、“苏系”时期的辉煌】
对于现今期盼重归“捷克斯洛伐克时代”的人们,他们真正缅怀的是苏联早期那段光辉岁月。
从经济援助、技术支持及政治保障三方面考量,苏联无疑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提及的是经济互助委员会,该组织在经济合作与互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美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后,美国推出的“马歇尔计划”仿佛成为了20世纪地区经济合作领域的唯一典范。
经济互助委员会在马歇尔计划的同时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表现不俗,充分证明了其在经济发展与合作方面的实力与成效。
作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创始国,捷克斯洛伐克全程参与其发展,不仅获得了成员国的广大消费市场,还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实现了低成本的增长与进步。
经济互助委员会推出的“转账卢布”,可视为苏联版的货币一体化尝试,类似于“欧元”在欧盟内的角色。
第二,提及华沙条约组织。该组织作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实体,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抗战剧中,“捷克造”广为人知。20世纪时,捷克武器装备备受青睐,但捷克斯洛伐克因人力财力有限,难以承受高昂的国防预算压力。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它是苏联在赫鲁晓夫领导下,为“对抗北约共同防卫”而建立的产物。
尽管“华约”在1991年解散前未与北约正面交锋,但作为其创始成员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确实受益于“大树庇护”的优势。
第三,制定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该规划旨在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确保各项事业稳步前进,逻辑清晰,步骤明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面临“大萧条”的宏观经济冲击,同时亟需寻求策略,以打破美西方国家的封锁。
1928年,苏联首个五年计划实施,助其顺利度过初期阶段,并将计划经济下快速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广泛传播至整个“苏系”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作为苏联重视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自1949年起开始实施五年发展规划,致力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20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以年均超10%的增速强势发展,成功扭转了发展失衡,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完成了历史性飞跃。
若1960年的捷克工人穿越至2024年,他定会困惑不解,为何经济繁荣、信仰稳固的捷克斯洛伐克会分裂成捷克与斯洛伐克两国。
【三、“天鹅绒分离”的原因】
1993年捷克与斯洛伐克分裂时,两民族未发生如苏联、南斯拉夫般的暴力冲突,故历史学家将此平静如羽毛飘落的国家解体事件称为“天鹅绒分离”。
仔细分析后,我们可发现“天鹅绒分离”现象实则暗含三大尖锐矛盾。
苏联的经济发展政策,如“经互会”和“五年规划”,均属于计划经济范畴,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
在苏联,国有工厂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们,唯有计划经济持续,方能确保其及家人享有特供商品、疗养院等特权福利。
然而,小商贩、小企业主及底层农民更倾向于市场经济,因其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
苏联曾长期实施的“余粮征集制”,虽后期转为粮食税,但实质未变,农民劳动成果仍被低价剥夺,未改善农民处境。
苏联解体后,支持计划经济的既得利益者与主张市场经济的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双方关系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第二,存在自由独立与集权团结之间的冲突。
深入研究欧洲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片土地上几乎不存在“长时间统一后必然分裂”的周期性规律。
无论是法国的拿破仑,抑或德国的希特勒,这些军事领袖都未能实现其统一欧洲大陆的壮志雄图。
苏联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集权改革,成功使捷克和斯洛伐克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这是其维持两国联合历史的主要原因。
1968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起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旨在利用集权手段遏制捷克斯洛伐克刚萌芽的改革,以维护团结。
1991年苏联解体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追求自由独立的步伐再无外部势力阻挡,两国得以自由前行。
第三,谈及美系与苏系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矛盾与分歧。
1990年柏林墙倒塌后,众多东德人涌入西德。值得注意的是,拥有400万军队的苏联末任领导人,未用武力阻止德国统一,成为冷战40多年里苏联最无奈的时刻。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废除私有制时,斯洛伐克人获取了众多原属捷克人的工矿企业等私有财产。
捷克人,拥有深厚的工业文明底蕴,长久以来渴望融入美西方阵营。1991年苏联解体,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契机。
从欧洲文明视角出发,鉴于捷克与斯洛伐克在文化与经济上的显著差异,两者选择和平分离,无疑是最佳方案。
2023年,捷克的人均GDP迈过了3万美元的门槛,与此同时,斯洛伐克的人均GDP也实现了2.45万美元的佳绩。
尽管与欧盟其他富裕国家相比有所不及,捷克与斯洛伐克仍明显展现出达到了发达国家标准的水平。
话说世界系列:天鹅绒革命后,捷克斯洛伐克走上解体之路,国家分裂成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这一历程被称为天鹅绒分离。
同根同源,民众渴望统一,然而捷克斯洛伐克却最终选择了“和平解体”,这究竟是为何?
捷克斯洛伐克因政治和经济差异加剧,最终通过和平协议分裂为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国家。
